当前位置: 首页 > 企业文化

读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》有感

来源:admin   发布时间:2018-07-27 13:56:00   浏览次数:4644

打印

        “我们知青的劳动,除基建队的打坝、修梯田外,更多的是在农忙时上山干活,生产粮食。每天一早四五点钟,天还黑着呢,我们就得起床出发……”“挑麦子只能换肩膀,不能把扁担卸下来休息。5公里的山路,挑着麦子,经常要走一个小时……”“习近平在街上,碰见了讨吃老汉,他就把身上的钱、陕西省粮票、全国粮票,都掏光了,给了那个老汉……”一段段朴实无华的文字,却仿佛让人置身于48年前的那段艰苦卓绝的知青岁月,仿佛置身那清冽萧条的黄土高坡那一个个摸黑的清晨,仿佛触摸到那一捆捆饱满的麦子,听到那咔咔咔割麦子的声音……看到那个曾经顶着严寒不畏劳苦,与村民并肩作战的稚嫩青年。他勇于面对生活条件的艰苦,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;他在困境中依然慷慨助人,与村民同甘共苦,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;他在思维方式落后的梁家河勇于提出新观念新想法,踏实实践,念群众之需解群众之苦,让群众看到了生活的新希望;他在梁家河辛苦劳作的同时依然不忘读书和思考……他是我们的青春榜样。
        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。初到梁家河习近平就要面对跳蚤关、饮食关、劳动关、思想关这农村四大关的挑战,试想一个北京长大的15岁少年,孤身在这穷乡僻壤,有多少委屈要自己扛。然而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他没有消沉,积极乐观勇于挑战,从不向身边的人抱怨什么,反而比较坚强顶住压力,使他度过了这四关,使他的精神思想得到了升华,认识得到了提高,下决心扎根农村,立志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。既来之则安之,他和梁家河村民成了一家人,他带领村民修大坝、建沼气池、开代销店等等,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,让村民封闭的思想得到提升。有人说,没有梁家河的七年,就没有如今他的从容执着和大气磅礴。他也曾坦言承认,正是黄土高坡的苍天厚土,孕育了如今的他。确实在梁家河的这七年是受苦的七年,是踏踏实实苦干的七年,他的每一滴汗水每一份付出诠释了孟子的那句话: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”。生活在如今这个幸福年代的我们,享受着优越的物质条件,也许无法体会当年那种饥寒交迫的生活,但是我们在工作上也会难免失意,在生活上也会遇到许许多多困难,在人生的道路上也会尝到苦难的味道。我们就需要这样敢于吃苦耐劳的精神,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,即使在怎样艰苦的环境中我们都不能放弃,不能消沉要相信希望就在前方,学会苦中作乐,有上进心。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,只有经历过艰苦的磨难,才能让我们的信念更加坚不可摧。
        一物不知,深以为耻,便求知若渴。“他每天下地干活回来,吃完饭就看书,到了晚上他就点一盏煤油灯看书……近平每天都要看到大半夜,困得不行了才睡觉”“他碰到喜欢看的书,就要把书看完;遇到不懂的就要仔细研究透彻……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,同龄人都跑出去玩耍,他还能饿着肚子坐得住,能塌下心来阅读、思考,这确实需要一定的定力,需要很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”。七年知青岁月,在生活艰苦劳动辛苦的环境下,习主席仍善学善思,笃学不倦,始终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、一种工作责任、一种精神追求。“一物不知,深以为耻,便求知若渴”这是习近平主席在梁家河插队时的座右铭。这句话给我们广大青年带来很大的震撼和无限的启示,习总书记这钟学习观告诫我们学习是修身之本,青年人还处在人生的起步阶段,更要不断加强学习汲取新知识,沉淀工作经验,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,努力实现青春梦想,练就好各项技能本领。在今天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各种手机APP满足了我们的信息需求,我们快速浏览各种网页,略知天下事,而正是这种浅阅读的方式占据了我们的生活,使我们无心静心去好好读一本书,提笔写一段文字更谈不上厚积薄发。可喜的是现在有很多电视媒体已经关注到这种阅读的浅薄,一个个如《见字如面》等更有文化内涵的电视节目展现在我们的眼前。我们应该卸下身上的轻浮与虚荣,多静心学习多思考,在学习中升华精神世界。
        “15岁来到黄土地时,我迷茫、仿徨;22岁离开黄土地时,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,充满自信”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道。七年,在一个人身上留下了一生的烙印;四十年成就了一个伟大的领导者。时光荏苒,历久弥新,那片黄土地没变,那个少年成了实现中国梦的领航人。让我们以习主席为榜样,不负青春,扬起风帆,就此远航。
(供 稿;蒙秀)
 
此文获得集团公司“读书.荐书活动”二等奖